工作假期 工作萬歲 自說自話 英國

英國IT/Tech工作-喜歡這裡有種工作態度是悠閒的認真

半年沒更新了。最近的生活改變蠻多的,辦了T2簽證、租約期滿搬家了也正式建立倆口子的小窩居、買了台鋼琴養了隻貓兒寶貝、開了間小公司正式運作副業、踏入置業的最後階段正在等待成交…雖然這些都蠻想分享,但是還需要一點時間組織,等安頓好再慢慢記錄細節吧。

今天想講的還是關於英國工作。這篇就隨便分享一下我在這邊感受到而自己很喜歡的工作態度。亞洲人總看不慣歐美人的懶跟慢,麻怨他們的「不勤快」…我不打算辯護「慢」這回事,而且也的確在不同地方遇過很多爛懶人。倒很想說說跟現在的同事一起合作久了,蠻欣賞有些時候慢歸慢,在需要認真的時候卻很能做出好作品來的態度,而且很多Tech都比亞洲的還要好(我不知道其他行業或公司如何啦,但至少我遇上過的不少都有這種特質,也許是我幸運吧XD)。

早前在公司忙著一個中型項目,由構思到完成初版前後歷時九個多月。而這與之前一直在跟進的其他項目的一個最大分別是:這是我在公司裡首個從頭起就參與其中的項目。說實話這項目不論在UI還UX都沒有非常複雜,簡單來說就是把後台改成一個彈性管理系統,數據庫跟API都已經準備好大概了只需要點改動,也不需要動到數據分析那邊的事兒,換言之主要是前端開發跟後端整合,再加些優化改善,而且初版所需要的功能只有目前系統的一半不到。如果再加點補充的話,部分UI設計還是在坊間就可以找到相關library跟plugin交作業的程度。我在首次聽到概要的時候,還在想為什麼以我們公司所擁的規模跟經驗,在面對這個項目,Deadline竟然設在幾乎一年以後,還只是初版?這個項目若按照以前香港工作模式,頂多花一兩個月就可完成了吧(以我目前所在的4人小組所有組員都是資深工程師來計算),但是在這裡花的時間卻多超過五倍。即使把香港OT的時間計算在內,花費的時間還是長很多。

但是開始下來才發現不簡單,這邊Software Engineer跟我以往當Developer的定位不一樣。以往在香港,當一個新項目流水式傳到我手上時,幾乎所有重要性決定都已經提前有人做好了,或是根本不會深入探討,我唯一主要的任務就是消化所有訊息再利用程式碼把它們變成真產品,並於限期前成功推出(就是所謂的Code monkey,客戶、老闆、Marketing team、Business team等等等等的聲音地位都比Tech team大,到最後的我只要照著做就可以了)。然而這邊的不同在於,Tech team的聲音可以很有力,做得到做不到都歡迎說出口。即使最大老闆下達的意見,任何人只要覺得不合理,只要有理據說服得了人,還是能夠推翻。

我剛剛在前兩段末所提到的從頭開始參與一個項目,意思是指這次有份兒參與很多前置討論,包括定義項目目標、規模範圍、各類估算、何謂合格「完成」、系統設計,還有各種跨部門合作、小隊分工等,有些曾經以為離自己很遠的事都有機會接觸上,對我來說真是個很好的經驗。而且每次討論也不是兒戲的(在香港參與到的討論大概是沒人或只有少數人會作聲,反正最後都交由上級決定XD),發言踴躍程度會讓人感嘆怎麼每個SWE的見解都可以如此多?雖然我加入公司的時間比部分同事要早些,但卻是當中資歷最少的,加上本來是話不多的默默耕耘型XD,起初真的很不敢發表講話。也有反省是不是英語問題,但後來想深一層,即使讓我用廣東話溝通,結果也會是一樣的,哈哈。但是真的很不好意思每次會議只有自己發話最少,便開始厚起臉皮東拉西扯,聽得懂就答話,聽不懂就發問…順帶一提他們真的很喜歡問題這回事,印象最深的是同事不斷重複著的一句「No question is silly question」,上司有次甚至會議結束後私下跟我說很高興我發問了很多很好的問題。不怕問得多,就怕人糊里糊塗卻不知。

除了這些前置討論需要參與,到了正式開始動手奮鬥的時候,Tech team內部討論更激烈。除了每天的Stand up meeting,還一直不定時召開各種通話(也懷疑會不會是大家各自在家工作太悶了…),解答各自的困難、研究每人手上的Task要怎麼做才最好。也因為大部分同事都很不喜歡使用其他家的Library,寧願花時間自家開發好管理,因此討論話題就更多了,另外還要抽時間Pair Programming跟幫作Code review…以前在香港任務分配下來後,任務就從此屬於那個人的,需要靠他自己埋首找方法。只要不出大問題,誰要八卦管別人家的工作怎麼樣了?反正少理閒事少背黑鍋。

然而這邊自選工作以後,同事們還會很熱心圍起來的互相討論研究。而我剛好又是個很需要獨自空間才能專心工作的人,這樣會讓我一直分心,連帶小Task也做好久。起初的我真很不習慣,還很疑問過「到底為什麼工程師討論的比做事的多啊」?但是習慣以後又發現這種模式對日後的Task很有幫助,就是因為大家一起花時間參與過討論,亦認真評價過每位組員交出來的「作業」,於是熟悉的就不單止是自己工作範圍的內容了,也包括互相學習其他人正在做或是做過的事。就這樣每天花三數小時開會議或是跟同事通話,加上聽著來自各地的同事的不同口音,蘇格蘭、印度、西班牙等各種Boss級英語口音都在我身邊出現了XD…簡直每天都活在英語訓練營,跟前輩同事學著項目管理的同時還順便訓練聽說能力,不經不覺這年就這樣活過來了。雖然花在討論的時間多了,但大家再不是個體各自工作勉強把項目湊一起,而是以小組形式一起前進著,大概可以把這看成飛輪效應的一種成果吧。

在家工作第十五個月,我還是在會議、回覆訊息、開發程式、檢查他人作業中充實穿梭,但是相對彈性自由,同事可以中途遛狗或是接兒女上下課、我也可以在沒有會議的下午安排外出上駕駛課或是休息看書…同時也都很準時5點下班。說懶、說慢嗎?產品質素卻仍然保持得很好。說是Work life balance 優哉游哉嗎?又遠不至於風流快活,但是絕對比以前在香港輕鬆。工作步伐慢了下來,竟發現連自己都比以前香港的表現進步得更快更多。

我本來是個性子很急的人,大概是長於香港的根深蒂固的本性。在香港所有事都要快,決定要快、回答要快、完成要快,所有表現與速度掛勾,因為速度代表數量,還代表錢。趕快把工作發開去,快開始、快結束、快賺錢,誰有空管誰寫出來的Code質素如何?誰又會熱血討論這裡那裡要用Hook還是Redux比較好?還妄想有其他範疇的學術討論?當員工被逼得越急、跑到老闆口袋的錢就越快越多,但那也只是公司的利益,與小齒輪無干。社會菜鳥時總幻想進步嚮往嘗試,但是老感覺前面有人拉著你跑、後面有人追著你推。這樣的人生了無趣味,還逐漸變成一台機器運作,每天做著差無幾的事,連帶生活其他事都要越快越好,走路要快吃飯要快結婚要快買樓要快,卻把這扭曲美化成「勤勞」當是優點。但是種種勞碌過後又得到些甚麼,轉頭還要活在一個仇視本土年輕人的社會…啊不好意思又扯太遠了,畢竟每說起家就傷心。反正「快」活背後,我曾經的結果是身體開始負荷不住,荷爾蒙跟情緒都出現問題,唯一還可以期待就只有不知論資排輩何時才輪到自己的升職,或是每年加一點點的薪吧(雖然更多是辛)。

在這邊工作了一年半,初期還是改不了一直有想往前衝的心態,但是久下來後也就慢慢改變了。若有幸進入風氣輕鬆卻認真的公司,上司同事都沒在催趕,那我又何需獨自急些甚麼?就這種步伐走著,慢慢扎根慢慢成長繼續進步好了。最近同事分享才知道公司原來一直都在行業Top 10榜上有名,而且曾有一年登上Top1寶座,我想大概這也是同事合力慢工出細活的精神下所帶來的回報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